close

 


過了水泥橋沒多久,我們就來到了「台灣油礦陳列館」,偷懶一下,用【台灣大百科全書】介紹吧~


台灣油礦陳列館是非常低調的展覽館,1981年出磺坑礦場口成立「油礦開發陳列館」,1990年因參觀


者日漸增多、原有場地不敷使用,因而在相距幾公尺處興建新館,遷移到現址並正式定名為「台灣油礦


陳列館」!



 


一進門,便看到石油工人鑽油的雕像,這是一定要照的啦~


Vicky 還搞笑的要我和她一起擺愛心的樣子,至於甄妹就自己"想辦法"囉!




 


旁邊山坡上就是建於日據時代的長長纜車道,該是昔日運送鑽井器材和工人入山採礦搭乘用的。



 


看著這長長的坡道,爸比照照相後,想說就可以走人了,此時,不知哪根筋不對的我,竟然突然很想走


上去看看上面到底有啥?哈,說走就走,連甄妹都沒在怕呢!




 


順著纜車道旁的樓梯和石階,拾級而上,沒多久,右手邊的擋土牆上有一幅出磺坑附近的導覽圖,介紹


著出磺坑的礦油歷史。再來便經過許多荒蕪的房舍,看起來很久沒人用了,不禁想像當時採油的盛況,


比對眼前的景像,有點無情歲月流逝的感嘆。


 


爬啊爬,總算到了一鐵塔處,原來是舊油礦採油設備。





 


近一點看,有不少當時的探勘器具,這些設備我完全不認識,Vicky也好奇的直問爸比:這是什麼?


爸比大概都能一一解答,原本以為是因為這些“龐然大物"和爸比的工作相關,沒想到,爸比竟然回答:


「我有看電視啦!」(有些節目總會介紹鑽油設備之類的)




 


看完這些鑽探設備後,便有一告示牌,說明著前有毒蛇,不宜前進。不管是真是假,還是別鐵齒的好,


再者,剛好可當個藉口,有 "到此一遊" 就好~



 


順著來時路,往回走,往下一望,哇,還挺長的一條坡道,回來Google 後,才知道這全長500公尺、


坡度起伏在20~70度間,真佩服甄妹也全程自己跟著我們走,完全沒吵抱呢!




 


下來後,看兩姐妹爬的滿身汗,便到車上幫她們換衣服,好笑的是,當爸比把後車廂打開拿行李時,


一位熱心的遊客阿嬤"驚奇"的叫著:「哇,這麼多家當,你們是出來玩幾天啊?」


爸比小尷尬的回道:「沒有啦,就都小孩子的東西咩!」


阿嬤竟無限"懷念"的說:「以前我們帶小孩出來玩的時候,也是這樣!」


接著又好熱心的告訴我們,再往某個方向走,有個很熱門的景點可以泡湯,適合帶小孩子去......


阿嬤講的讓在一旁的Vicky和甄妹,好心動,嚷著她們也要去。


呵呵,這位阿嬤,謝謝妳的熱心,昨天我們才在泰安泡過湯,現在太陽這麼大,更不用說我們另有自己


的行程要走了,還是改天吧!


 


好不容易,阿嬤離開了,我也幫兩姐妹打點妥當,看看時間,已近下午一點,剛好快到一旁的陳列館


下午開放參觀的時間,先到前面的販賣部買幾個茶葉蛋稍微止飢後,就進去參觀了。



 


館內設有各種文獻及探勘設備等展覽室,這些設備平時應該都不容易看到。




 


又到了「爸比講古」時間~





 


這油礦陳列館除週一休館外,平時上班時間都可免費參觀,進去後會發現裏面的展覽內容十分豐富,


可惜太過專業,有點霧煞煞!


 


出礦坑的歷史資料來源網路


出礦坑在公館鄉開礦村,以前稱作「硫磺窟」或稱「磺窟」,那裡是台灣石油開採的發祥地。相傳在清乾咸豐年間(一八六一),有一位叫邱苟的人,在後龍溪中游牛鬥口南岸,發現了石油露頭(礦藏顯露在地面的部分,由此發現地底蘊藏的礦物,稱「露頭」,也可稱為「礦苗」),於是挖掘了一口深約三尺的油井,從事初步的開採,根據中油公司的文獻資料,邱苟所掘的油井,就是台灣的第一口油井。


邱苟將撈取的油出售,附近的居民也爭相取用,當做點燈之用。後來清廷將油氣田收歸國有開採;日據時代,日人派地質學家大規模的鑽採、抽取;台灣光復後油源逐漸枯竭,然而近年來深層開採油氣的技術有了重大突破,原本沒落的礦區,因為湧現了大量的天然氣,而重現曙光。從邱苟開發的第一口油井迄今,一百多年來出礦坑在台灣能源史上,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。


國光橋上,視野開闊,假日經常有遊客駐足其間。光復後,中國石油公司採油的井乾林立,通往龍船山至上會社依照山勢建造了鋼纜吊車,到了晚上,纜車軌道的兩旁,燈火齊明,出礦坑有如萬家燈火。


中國石油公司台灣油礦探勘總處,在出礦坑礦場設立「台灣油礦開發陳列館」,館內設有各種文獻及探勘設備等展覽室,及設備完善的多媒體簡報室,為台灣油礦的歷史做見證。


 


*「台灣油礦陳列館」詳細介紹:台灣大百科全書


 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iChiu 的頭像
    LiChiu

    兩千金的幸福窩

    Li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