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來源:教出這樣的好孩子 作者:陳姝伶、余怡菁 合著(天下文化)
《身教重於言教》
父母在面對問題時如何反應,都是在做示範,孩子也在吸收學習。如果你看到孩子犯錯就破口大罵,看到別人做不對的事情,如開車時超你的車,也要罵兩句等,如此孩子在外面遇到事情時,你很難期望他可以心平氣和地看待自己或別人的錯誤。
如果以「操之在我」的概念來解釋,孩子做了不當行為或有負面情緒時,父母要心平氣和的解決問題或氣急敗壞的責罰孩子,不也是父母可以做的選舉嗎?事情發生時,我們的應變就是活生生的例子,這種身教遠比言教來得更有效。
《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》
做父母的就像是一面鏡子。當你誇他長得好可愛,好漂亮時,他就認為自己好可愛,好漂亮,因為他在你這面鏡子前照到的是一個可愛漂亮的小孩;當你誇孩子懂事、聰明時,他從你這面鏡子照到的是一個有能力把事情做好的乖孩子;當你責怪他不聽話、不用功時,他從你這面鏡子照到的是一個沒有能力學習、沒有能力把事情做好,不值得別人誇獎,討人厭的小孩。
當孩子犯錯時,你的包容反映出你對他的信心,也就是你肯定他有能力從錯誤中再學習;而你的責罵,也正反映出你對他的失望,還有對他能力的一種否定。
《讓孩子練習做決定》
尊重孩子,就是讓他有機會學習做決定,做自己的主人。而尊重不是讓他為所欲為,是在我們設定的範圍中,有自由運作的空間。
一般來說,當孩子意見很多,或很執意去做一件事時,只要那件事不會危害他或別人的安危,你寧可讓他去試試看。父母的責任是提醒他,如果執意去做,有什麼可能的結果。要他自己決定要不要做,如果發生了不想要的結果,要自己去承擔。
例如有些孩子早上睡醒不肯換衣服,執意穿睡衣上學,或是搭配得很奇怪,或是冬天穿很單薄的衣服,父母難免擔心孩子被人嘲笑或受涼生病。你可以告訴他:「有人可能會覺得你這樣穿很奇怪,你也可能會感冒,如果這些可能的結果你都能接受,你要這樣穿就這樣穿吧!」然後就真的尊重他的選擇,不要想去保護孩子,或用你的標準和價值觀去左右他的決定。
《接受孩子的感受》
當孩子有負面情緒時,不要去指責或否認它,而要用了解的態度去尊重它。如孩子得不到想吃的糖果,你不要說:「有什麼好生氣!再亂發脾氣,去厠所罰站。」;當孩子被處罰了,傷心大哭,你也不要說:「還敢哭!做錯事還敢哭!」
慾望得不到滿足,很挫折、生氣,做錯事被罵或打了,很傷心地哭了,那些情緒對他們都是活生生、真實的感受,我們沒有權利告訴他,他不可以有那些情緒,讓他覺得有那些負面情緒是很不好的事。
我們應該接受它,並告訴孩子:「我知道吃不到糖果你會很生氣,不過不能吃就是不能吃。」或是「媽媽處罰你你很傷心,但打人是不對的行為。」了解並接受孩子的感受,並不是認同孩子的行為,但最起碼,可以對孩子展現你的一份尊重。
《不要拿孩子做比較》
孩子之間的比較,只會引發嫉妒和不平,更進一步激發孩子之間的競爭心理。這會明顯表現在孩子的告狀行為:藉由對方的錯誤行為,來凸顯自己的好。這種情形下也讓孩子只會挑剔別人的錯誤和缺點,而不懂得去讚賞別人的優點,讓手足之間的感情無法融洽。
不要拿自家孩子做比較,更不要拿別人家孩子來做榜樣,這對孩子的傷害更大。因為如果連生自己的父母都對自己不滿意,那我怎能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人呢?
唯一可以比較的是拿孩子的過去和現在做比較。指出他過去沒辦法做到,現在卻可以做得很好的事情,來鼓勵孩子透過他自己努力的學習,知道他是可以一直進步的。這種比較是建設性的,讓孩子去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可以不斷的突破、不斷的成長、不斷的進步。
《境不轉心轉》
隨著孩子長大,有些孩子在面對責任,如做功課、做家事或練琴時,常常會很情緒化,怨天尤人,怪東怪西,我們一定要把正確的觀念深植於他的心中,告訴他:「山不轉路轉,境不轉心轉。有些該做的事是不能逃避的 ; 可以改變和掌握的是自己面對那件事的心情。」
《粗心有時是天生的》
粗心有些是個性,天生就是不夠細膩,身為父母的我們,了解孩子有這樣的個性,首先要做的,不是去改變它而是去接受它。接受,並不是放棄,而是因為你的接受,就不會打擊到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心。我們仍然可以鼓勵他小心,但孩子沒辦法完全做到的時候要包容。
粗心,從另一角度來看,其實是孩子智力發展的一個過程,因為他還沒有辦法面面俱到。也就是說,他們的注意力在某一段時間內只能專注在一個層面。所以,專心在寫國字的時候,注音符號就會弄錯; 注音對了,國字就會少了一點或一撇。父母可以做的是鼓勵他小心,然後耐心地等他長大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