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讀完「說走就走」一書,一個國小剛畢業的孩子的想法:「我就是要走路」,在父子「說走就走」之中實現。
印象深刻的是,身為爸爸的魯文學先生從一開始的害怕小孩的出生,到突然有一天的頓悟:陪伴孩子一起面對未知的明天,適切的做好「引導」的角色,不禁自問同樣為人父母的我,是否也能做到?
很愛下面這一篇魯先生所引用的文章,原來身為父母者,常常覺得為自己的孩子做牛做馬,卻得不到預期的感恩,更甚者得到的是小孩子的不領情與抱怨,也許就是因為我們總認為小孩是屬於我們的一部份,忘了他/她是獨立個體,而想「安排.操縱」,因此衝突就此産生。
也許該放手讓孩子去試,只是在現今的環境下,該如何放心呢?這真是一大課題呢!也許是我們自己太害怕失敗了,就像學走路的孩子怎能不跌倒呢?我們只需守護在孩子身邊,當他/她需要我們時,知道我們時時都在,也就足夠了吧!
~~自勉之~~
孩子(選自紀伯崙的書《先知》)
一位懷抱嬰兒的婦女說道:請和我們說說關於"孩子"的事。
他於是說道:
孩子實際上並不是"你們的"孩子
他們乃是生命本身的企盼
他們只是經你而生,並非從你們而來
他們雖與你們同在,卻不屬於你們
你們可以給於他們的,是你們的愛而不是思想
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
你們可以庇蔭他們的身體,卻不能庇蔭他們的靈魂,
因為他們的靈魂於明日的世界,那是你們在夢中也無法探訪的地方
你可以努力地學像他們一樣,但是,不要白費力氣要他們像你
因為歲月無法倒流,生命也不會停滯於昨日
你們是弓,孩子是從你們身上發出的生命之箭
那射箭者在蒼茫路途中看定目標,用神力將你們引滿一個彎弓,使你手中的箭射得又快又遠
當為射箭者所成就的一切歡欣喜悦
因為衪不僅愛那射出的飛箭,也愛手中握的那穩固的彎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