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家的路上,坐在爸比車子前座的Vicky 興沖沖的轉述著早上在學校新學到的某個新知,
坐在後座的我聽著聽著,隨口問著:「這是哪一堂課老師教的?」
不以為意的Vicky:「我忘記了,好像是國語課吧.....」
不滿意的我:「忘記了?妳上課沒專心聽課嗎?」
害怕馬麻生氣的Vicky:「我有專心聽,只是不記得是什麼課了嘛,就是早自習課時愛心媽媽教的,
我不知道那一堂課叫什麼啊?」
仍碎碎唸的我:「都已經三年級了,還搞不清楚愛心媽媽那堂課是什麼?」
委屈的Vicky:「老師又沒將那堂課訂名稱,有時候是靜思語,有時候是愛心媽媽講故事......」
此時車子正好在紅燈前停下,聽不下去的爸比忍不住回頭問我:「在什麼課聽到的有那麼重要嗎?
妳何苦對Vicky這樣咄咄逼人呢?」
聽到爸比這句話的我,心裏不禁震攝了一下,我為什麼要這樣一直追問著Vicky,是因為我內心裏壓根
就不相信Vicky有專心聽課嗎?從什麼時候開始,我習慣對Vicky說話的語氣,在身邊的人聽來,
已落入『咄咄逼人』的氣勢而不自知?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昨夜,從娘家回來的路上,
爸比隨口念著:「下星期得找個時間把車子開去檢查一下,輪胎好像怪怪的。」
之前就聽過爸比提過這問題的我,惱著問:「這不是早幾天前就發現了嗎?都已經過了這麼多天,
你又是每天得開車走高速公路的人,你未免也太大意了吧!」
生氣的爸比:「妳很清楚這幾天我都幾點才下班,我有時間嗎?」
被嗆的不想再回話的我,兀自坐在後座生著悶氣.......
車行約10多分鐘後,突然想起到家後,還得幫Vicky把今天親子DIY所拍的照片列印出來,
好讓Vicky完成她的學習單(為什麼老師老愛出"親子"的作業,搞到最後,累的都是家長吧),
另外還得幫甄妹洗澡,顧不得之前自己還生著悶氣,便問爸比:
「你今天"功課"寫完了嗎?」(爸比每天下班後,都得上公司網站寫工作日誌)
心情也很不好的爸比,根本不想理我.....
等了一會兒沒等到任何回應的我,口氣很差的叫著:「爸~比~」
「我之前不是說過了嗎?」被我惹惱的爸比生氣的回應著.....
聽到這答案,我更火大的回嘴:「那你就不能再說一次嗎?」
可想而知,接下來,整個車廂內一整個悶,兩個小人兒也不敢出聲.....
直到爸比把車子開到加油站,下去自助幫輪胎打氣時,
Vicky回頭對我說:「馬麻,妳剛剛對爸比好兇喔~」
轟~再一次腦筋空白,卻仍惱羞成怒的吼著Vicky:「不關妳的事」
當晚,一切瑣事忙完,夜深人靜時,不禁捫心自問:『我怎麼了?到底哪根筋打結了?
竟然這樣對待最愛我及我最愛的人?』
想到「聖嚴法師」的一篇好文【溫柔對待親愛的人】,不免心虛不已~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溫柔對待親愛的人 聖嚴法師
對待家人,我們習慣成自然地不懂禮貌,不會溫柔,不是大呼小叫,就是懶得搭理。
因為太過熟悉了,而不知珍惜。
「你快點行不行!?大男人這麼會磨蹭,像個老婆子!」
便利商店內櫃檯前,婦人對抱著兒子選購飲料的丈夫吼叫,轉過身卻軟了嗓:「先生,請幫我挑三個茶葉蛋,要入味一點的喔!」類似的情景應該常看見。
比如,丈夫在外活躍又健談,被公司的女同事們封為幽默高手,回到家,卻成了自閉症患者,不是盯著電視,就是看著報紙,對妻子的說話充耳不聞,或斥喝閉嘴。
觀察發現,這樣「裡外不一」的情形在多數人身上、多數家庭裡頭都會發生,或是慣性,或屬偶發,並且被「公然」接受。就像你遇見在爭吵的夫妻,丈夫或妻子轉過臉望見你時,會露出招呼的笑臉,回過頭又繼續爭吵,那麼般地自然。
對待家人,我們卻習慣成自然地不懂禮貌,不會溫柔,不是大呼小叫,就是懶得搭理。因為太過熟悉了,而不知珍惜,這實在是極為錯誤的心態。
對同事和氣,可以增進工作場所的融洽;對朋友體貼,可以擴展自己的人際;
對上司尊重,可以利益自己前程。卻不細想:對家人和氣,可以增進家庭的融洽;
對家人體貼,可以讓關係更親密;對家人尊重,可以使生活充滿歡喜。
與家人的關係,是這世上最該珍惜的情感!許多人卻忽略了。
一名死刑犯臨死前說了:「我很敬愛我老爸!可是我從沒對他這樣說,我總是不理他的教訓,在他指責我時瞪著他,跟他耍流氓!我其實很愛他,很感謝他從來沒放棄我,但我這一生,自懂事以來,只在他快要病死的時候抱過他一次,就只那一次,我沒惹他生氣!」
你呢?總是對老媽嘟嚷肚子餓啦?襪子找不到啦?
總是對老爸呼喊機車壞了?沒零用錢了?總是對兒女教訓沒個好樣?別給我丟臉?
錯了!趕快,換個口氣、態度表達看看!絕對會有好的感受與獲得,你的生活將因此更美好;
要自知苦惱,才不會拒苦事;要自知薄福,才會惜福種福;
要自知不會修行,才會虛心學習。